“神马小说网”最新网址:https://www.sm999.org/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
当前位置:神马小说网 > 玄幻魔法 > 《瑜伽菩萨戒》 > 第16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

《瑜伽菩萨戒》 第16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(3/12)

章节列表
有一次在彰化讲《六祖坛经》,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居士问达公说:老法师,你们禅宗是不是都不持戒?老法师说:你怎么知道呢?怎么知道我们禅宗不持戒呢?

    他说:六祖大师说的「心平何劳持戒」嘛。达公说:你心平了没有?说:我还没有心平,我的心还是起起伏伏的,有时候快乐、有时候痛苦,情绪变化很大。

    达公说:你赶快去持戒。(呵──)他是告诉你「心平何劳持戒」,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立好坏喜乐这种有所得的心消灭的时候,你干嘛要持戒!你每一念都安住在戒法当中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诸佛的果地功德来问难因地。比如说我们读《永嘉大师证道歌》,刚开始第一句话,我们不会读也会错认消息,说是「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。

    你看,修行人不除妄想烦恼、也不对治烦恼、也不追求涅槃。但是这是什么人?他前面讲过了,是「绝学无为闲道人」,这不是我们凡夫。如果你达到了「绝学无为闲道人」,你根本没有烦恼可对治、也没有涅槃可追求,因为你已经到彼岸了。

    但是如果一个生死凡夫说「你不对治烦恼、不厌恶生死、不欣求涅槃」,这个是邪见颠倒。一个人对烦恼对治的关键点就是你这个知见、观照,你认为烦恼不是过失相,你不可能对治它的;你有可能会修善法,修了很多很多的慈善业,但是你这个善业当中那个内心烦恼的障碍,这些染污的过失都夹杂在善业里面,你这个善业是夹杂烦恼的善业;以后得果报的时候,你会有快乐、也会有痛苦。

    所以一个人能够对治烦恼,一定是见到烦恼的过失,你看佛陀对烦恼是「譬如大火,使令我们热恼;譬如怨贼,夺取我们的功德」,佛陀是以过失相来观照烦恼,然后以种种的方便、以止观的方便来对治的。如果我们认为烦恼不须要对治,那表示你不可能对治烦恼,也表示这个烦恼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,就像垃圾一样,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堆垃圾,你不扫它它永远存在的。所以这样的邪见也就容易导致这种错误的行为。

    辛二、释成犯相

    说明犯戒的理由:

    何以故?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,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;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,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,其倍过彼百千俱胝。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,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。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-->>

章节列表